欢迎访问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网站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武水热点
基层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武水热点
张之洞批准建造的现代化自来水厂——追寻武汉自来水百年发展之路
来源:武汉控股     发布日期:2021-09-06

  在武汉有这样一家“特别”的水厂,它经历过战火纷飞、百年风雨,至今仍生机勃勃地运作着;它见证了武汉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史,更开启了武汉三镇文明饮水之先河;它是武汉自来水事业的发祥地,始终在武汉自来水发展史上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就是既济水厂(今武水集团宗关水厂),而在112年前的今天,宗关水厂正式通水,武汉第一滴自来水就从这里流出。8月31日,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硚口区宗关街水厂一路东侧的宗关水厂探寻这个百年水厂背后的故事。

  从“既济”到“宗关”

  一走进宗关水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红砖红瓦的两层小洋楼,据介绍,这栋建筑是宗关水厂最早的工业遗存,一直作为办公楼使用,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随后,记者来到了厂区内另一处的百年建筑——送水泵房,由于其外观酷似欧洲古堡式建筑,外墙又为红色,所以它还有个昵称:“红房子”,如今这里化身为了“武汉市自来水事业百年历史展示馆”,一张张老照片、一幅幅历史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武汉市自来水事业百年历史展示馆

  武汉自来水事业的兴起要从1906年创办的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既济公司)说起。1906年,浙江商人宋炜臣在汉发起筹办既济公司,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一直十分重视水电公共事业的创办,所以对此很快就给予了批准,而宋炜臣也成为了武汉供水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同年,既济公司开建,1909年9月4日,以汉江为水源的既济水厂建成通水。

  为何要取名为“既济”,这其中也非常有讲究。它源自于《易经》第六十三卦,意为水火“既济”,而既济公司以水电为主业,办有水厂、电厂,电又含“火”之意,所以用其作为该公司的冠名。水与电的兴办是一座城市进入近现代化的首要标志,武汉也就此成为全中国第四个拥有“自来水”供应的城市。

  刚成立的既济水厂供水规模为当时全国之最,日供水量为2.3万吨,覆盖24万人口,但很快,时局变幻,战火四起,它随之经历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1906年到1949年间,其数度陷入困难,艰难维生,但从未断过供水,直到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武汉自来水事业终于迎来了新生,既济水厂也日渐恢复了活力。

宗关水厂送水泵房大门

  “1951年11月1日,既济公司和鄂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成立中南工业部武汉冶电业局,自此,既济公司的企业名称,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宗关水厂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而如今的“宗关”之名,源于宗关俗称上关,与下关汉口汉关对称,也取自“江汉朝宗”的“宗”字,指江河奔流入海,也比喻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以此,人们便将宗关水厂之名相沿至今。

宗关水厂

  从“既济”到“宗关”,百年历程历久弥新,今天的宗关水厂已经建设成为日供水能力为105万吨的现代化大型自来水厂,服务人口200多万,成为自来水水质标准行业领先者。

  从“挑水夫”到“自动化”

  “挑水夫”这个如今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又略显陌生的称谓,曾经是武汉供水发展之路上的重要存在。故事要从武汉还没有自来水的时候说起,那时的武汉虽有井水,但人口稠密,寸土寸金,许多人家无法打井,人们只好到汉江或长江里取水,肩挑手提运回家。

  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以挑水谋生的职业队伍,挑水夫将水挑上岸,送到用水人家水缸里,然后各家用明矾将水澄清。直到宗关水厂1909年通水后,让老汉口人告别了吃塘水、井水、江河湖水的历史。

挑水夫

  “我是土生土长的宗关人,对宗关水厂有着深厚的感情。”现任宗关水厂生技室主任的潘伟说,宗关水厂对于他而言,是儿时的万分好奇到如今的无比熟悉。

  据了解,潘伟的曾祖父曾参与过宗关水厂的建设,后来自己的爷爷、父母也都是在宗关水厂里面工作。“我相当于从小就长在厂里,年幼时就对自来水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感到特别的好奇。”而这颗好奇的种子就此种在了年幼的汪伟心中。

  长大后的潘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1988年进入了该厂成为了一名维修钳工,而在宗关水厂工作的33年时间里,除了自身的发展,他也见证了宗关水厂脱胎换骨、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他介绍,宗关水厂历经了多次“大改造”,1976年至1986年,武汉市通过“改造宗关水厂,以改善汉口地区供水”的方针,成立自来水建设会战指挥部,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始了宗关水厂的全面改造,经过挖潜改造和扩建,宗关水厂日供水能力由过去的30.4万立方米提高到80万立方米。

  在此之后,由于改革开放、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需要,宗关水厂又经过了新一轮的挖潜和扩建。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从“挑水夫”到“自动化”,时至今日,宗关水厂的日供水能力已达到105万立方米,其综合生产能力跨入国内先进行列。

  从“第一滴”到“三大宝”

  百年前,武汉第一根自来水管在宗关水厂埋下,第一滴自来水从这里流出,更流入了岁月的长河里。而为了进一步了解这其中的历史,记者于9月1日,在武水集团档案馆见到了曾任馆长的老职工张仁港,他多年来致力于宗关水厂和汉口水塔的历史研究,如今的他已是69岁的高龄,但是谈及这些历史时,可谓是如数家珍。

  “我们水厂现在有三大宝,一个是汉口水塔,一个是送水泵房,一个是办公洋楼。”张仁港介绍道,汉口水塔作为宗关水厂重要配套设施,不仅是“既济”的水电象征,如今更是汉口的标志性建筑物。

汉口水塔通水照

  据悉,1908年秋,汉口水塔破土兴建,一年之后便落成,其水塔高41.32米,共7层,在那时汉口一片低矮的民房间,显得尤如鹤立鸡群,作为当时武汉的最高建筑物,其顶楼设有一吨重的大铜钟一座,充任着消防瞭望台的角色。

  “每逢汉口火灾,汉口水塔便会鸣钟向市民传报火警,它承担供水和消防的双重使命,‘水火既济’之称实至名归。”张仁港说,如今,汉口水塔、送水泵房与办公洋楼一起构成见证“武汉市自来水发展历程”重要的工业遗存。

现在的汉口水塔

  世事轮转,新旧更替。百年来,宗关水厂一直矗立在长江和汉水之滨,它已不仅仅只是一个“水厂”,更代表着源远流长的武汉文化。如今,宗关水厂在武水集团的带领下,迈着坚定的步伐,守护好武汉城市生命水脉,并朝着下一个“百年”前进。

Copyright 2021 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05010716号

张之洞批准建造的现代化自来水厂——追寻武汉自来水百年发展之路

(来源:武汉控股 日期:2021-09-06)

  在武汉有这样一家“特别”的水厂,它经历过战火纷飞、百年风雨,至今仍生机勃勃地运作着;它见证了武汉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史,更开启了武汉三镇文明饮水之先河;它是武汉自来水事业的发祥地,始终在武汉自来水发展史上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就是既济水厂(今武水集团宗关水厂),而在112年前的今天,宗关水厂正式通水,武汉第一滴自来水就从这里流出。8月31日,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硚口区宗关街水厂一路东侧的宗关水厂探寻这个百年水厂背后的故事。

  从“既济”到“宗关”

  一走进宗关水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红砖红瓦的两层小洋楼,据介绍,这栋建筑是宗关水厂最早的工业遗存,一直作为办公楼使用,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随后,记者来到了厂区内另一处的百年建筑——送水泵房,由于其外观酷似欧洲古堡式建筑,外墙又为红色,所以它还有个昵称:“红房子”,如今这里化身为了“武汉市自来水事业百年历史展示馆”,一张张老照片、一幅幅历史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武汉市自来水事业百年历史展示馆

  武汉自来水事业的兴起要从1906年创办的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既济公司)说起。1906年,浙江商人宋炜臣在汉发起筹办既济公司,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一直十分重视水电公共事业的创办,所以对此很快就给予了批准,而宋炜臣也成为了武汉供水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同年,既济公司开建,1909年9月4日,以汉江为水源的既济水厂建成通水。

  为何要取名为“既济”,这其中也非常有讲究。它源自于《易经》第六十三卦,意为水火“既济”,而既济公司以水电为主业,办有水厂、电厂,电又含“火”之意,所以用其作为该公司的冠名。水与电的兴办是一座城市进入近现代化的首要标志,武汉也就此成为全中国第四个拥有“自来水”供应的城市。

  刚成立的既济水厂供水规模为当时全国之最,日供水量为2.3万吨,覆盖24万人口,但很快,时局变幻,战火四起,它随之经历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1906年到1949年间,其数度陷入困难,艰难维生,但从未断过供水,直到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武汉自来水事业终于迎来了新生,既济水厂也日渐恢复了活力。

宗关水厂送水泵房大门

  “1951年11月1日,既济公司和鄂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成立中南工业部武汉冶电业局,自此,既济公司的企业名称,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宗关水厂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而如今的“宗关”之名,源于宗关俗称上关,与下关汉口汉关对称,也取自“江汉朝宗”的“宗”字,指江河奔流入海,也比喻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以此,人们便将宗关水厂之名相沿至今。

宗关水厂

  从“既济”到“宗关”,百年历程历久弥新,今天的宗关水厂已经建设成为日供水能力为105万吨的现代化大型自来水厂,服务人口200多万,成为自来水水质标准行业领先者。

  从“挑水夫”到“自动化”

  “挑水夫”这个如今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又略显陌生的称谓,曾经是武汉供水发展之路上的重要存在。故事要从武汉还没有自来水的时候说起,那时的武汉虽有井水,但人口稠密,寸土寸金,许多人家无法打井,人们只好到汉江或长江里取水,肩挑手提运回家。

  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以挑水谋生的职业队伍,挑水夫将水挑上岸,送到用水人家水缸里,然后各家用明矾将水澄清。直到宗关水厂1909年通水后,让老汉口人告别了吃塘水、井水、江河湖水的历史。

挑水夫

  “我是土生土长的宗关人,对宗关水厂有着深厚的感情。”现任宗关水厂生技室主任的潘伟说,宗关水厂对于他而言,是儿时的万分好奇到如今的无比熟悉。

  据了解,潘伟的曾祖父曾参与过宗关水厂的建设,后来自己的爷爷、父母也都是在宗关水厂里面工作。“我相当于从小就长在厂里,年幼时就对自来水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感到特别的好奇。”而这颗好奇的种子就此种在了年幼的汪伟心中。

  长大后的潘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1988年进入了该厂成为了一名维修钳工,而在宗关水厂工作的33年时间里,除了自身的发展,他也见证了宗关水厂脱胎换骨、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他介绍,宗关水厂历经了多次“大改造”,1976年至1986年,武汉市通过“改造宗关水厂,以改善汉口地区供水”的方针,成立自来水建设会战指挥部,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始了宗关水厂的全面改造,经过挖潜改造和扩建,宗关水厂日供水能力由过去的30.4万立方米提高到80万立方米。

  在此之后,由于改革开放、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需要,宗关水厂又经过了新一轮的挖潜和扩建。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从“挑水夫”到“自动化”,时至今日,宗关水厂的日供水能力已达到105万立方米,其综合生产能力跨入国内先进行列。

  从“第一滴”到“三大宝”

  百年前,武汉第一根自来水管在宗关水厂埋下,第一滴自来水从这里流出,更流入了岁月的长河里。而为了进一步了解这其中的历史,记者于9月1日,在武水集团档案馆见到了曾任馆长的老职工张仁港,他多年来致力于宗关水厂和汉口水塔的历史研究,如今的他已是69岁的高龄,但是谈及这些历史时,可谓是如数家珍。

  “我们水厂现在有三大宝,一个是汉口水塔,一个是送水泵房,一个是办公洋楼。”张仁港介绍道,汉口水塔作为宗关水厂重要配套设施,不仅是“既济”的水电象征,如今更是汉口的标志性建筑物。

汉口水塔通水照

  据悉,1908年秋,汉口水塔破土兴建,一年之后便落成,其水塔高41.32米,共7层,在那时汉口一片低矮的民房间,显得尤如鹤立鸡群,作为当时武汉的最高建筑物,其顶楼设有一吨重的大铜钟一座,充任着消防瞭望台的角色。

  “每逢汉口火灾,汉口水塔便会鸣钟向市民传报火警,它承担供水和消防的双重使命,‘水火既济’之称实至名归。”张仁港说,如今,汉口水塔、送水泵房与办公洋楼一起构成见证“武汉市自来水发展历程”重要的工业遗存。

现在的汉口水塔

  世事轮转,新旧更替。百年来,宗关水厂一直矗立在长江和汉水之滨,它已不仅仅只是一个“水厂”,更代表着源远流长的武汉文化。如今,宗关水厂在武水集团的带领下,迈着坚定的步伐,守护好武汉城市生命水脉,并朝着下一个“百年”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