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网站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武水热点
基层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武水热点
长江日报:学史力行 传承武汉自来水事业红色基因
来源:长江日报7月1日B22版     发布日期:2021-07-01

  在武汉,一座建于1906年的既济水电公司水厂(今宗关水厂)内,萌芽生长的红色力量破土而出:1922年,武汉水电业第一个工会组织在这里创建;1925年,武汉水电业第一名共产党员在这里发展;1926年,武汉水电业第一个党组织在这里成立……走进“百年武水红色印记”系列展,这些历史印记清晰可循。

  百年栉风沐雨,百年披荆斩棘。武汉城投集团所属市水务集团(以下简称武水集团)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组织党员干部学好“四史”,挖掘身边红色资源,传承百年武水红色基因,涵养党员干部初心使命,以英雄城市的雄心壮志守护生命水脉,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战略,贡献武水力量。

  ■探寻水电工运光荣历史  解读红色精神密码

  既济水电公司是武水集团的前身,创办于1906年,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水电联合体企业。它的诞生,加快了武汉城市文明的进程。

  1926年,在党组织的指导下,既济水厂建立了工人夜校。刘少奇、项英、许白昊等省总工会负责人指导水电工人开展工运斗争,维护工人权益。刘少奇鼓励工友多读书:“过去我们工人受压迫,没有读书的机会。现在我们办了工人夜校,我们工人都应参加学习。有了知识将来的希望是很大的。”

  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下,武汉自来水事业发展进入“觉醒年代”。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43年间,武汉自来水事业的“觉醒者”,在“红色”引领下,坚持以水的执着、火的勇气,负重前行、化雪融冰,并在1949年的国歌声中,为武汉水电事业保留下弥足珍贵的火种。

  从“觉醒”到“扬帆”,武水人在困难中砥砺前行,始终保持先进:完成历时10年的“自来水大会战”,武汉自来水基本建设按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完成历时18年的“湖改江”供水工程,圆了武昌高校周边40万群众畅饮长江水的梦想;加快水厂新建、改扩建工程,推进供水管网互联互通,满足中心城区和新城区日益增长的供水需求;加快推进老旧小区二次供水改造,确保了最后一公里供水安全……

  “98抗洪”,武水人挺身在前,守堤防、保供水,护城市水脉;“08雪灾”“汶川地震”,武水人雷霆出击,确保城市安全供水后,又紧急驰援汶川灾区,在余震中铺设临时管道引来生命之源;“南湖渍水”,武水人勇于担当,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同时,用10个月建成江南泵站,解决了南湖内涝问题;“武汉战疫”,武水人迎难而上,将党旗插在火神山、雷神山上,打通生命水脉,实现民生、医疗用水“双保障”……

  从第一名党员到今天的2000余名党员;从第一个党支部到今天的100多个党组织,一个个身影、一次次壮举、一场场战斗,铺陈出武水集团跨越百年的发展轨迹。以红色精神贯穿与指引的履历背后,红色种子融入武水人血脉中,生根发芽。

  ■挖掘股票背后故事  诠释自来水股份制历程

  在“既济水电股票展”上,一套清朝宣统元年发行的既济水电公司第一套股票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百年前武汉自来水事业仿学西方企业制度建立“股份制”公司的最早印证。

  新中国成立前,既济水电公司共发行过三种版本的股票,其中清末1种,民国时期2种。本次展出的实物,是由武水集团档案馆从馆藏的近万件既济水电公司藏品中,精选出不同时期发行的全套股票,极其珍贵,既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人民觉醒、民族自强、文明城市的崛起,又见证了民族工商业、股份制企业在帝、官、封三座大山的重压下,生产经营曲折发展,是追寻历史风云变幻不可多得的文物。

  对“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传承与探索,武水集团与时俱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武汉自来水事业蓬勃发展,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乘风破浪。

  每一步都走得铿锵有力——1993年,由公司控股的武汉长江供水公司成立,探索出一条以股份制形式,进行经济开发区供水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的新路子;1998年,公司旗下武汉控股公司上市,成为国内最早上市的水务公司,也是武汉市城建系统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作为武汉自来水事业发源地的宗关水厂,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再次成为股份制企业的一员,一座百年水厂,以百万吨的雄姿,阔步前行;2002年,“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开始了供排水一体化、跨越式发展的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会期,武水集团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强化公司治理,拓宽产业链,聚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从水务企业向环境综合服务商逐步转型的发展战略。武汉自来水的“股份制”改革为水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1949年,武汉仅有宗关和平湖门两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10.6万吨。今天的武水集团拥有5个全资子公司、4个控股子公司,拥有10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428.7万吨;拥有11座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296万吨,各项水质指标均优于国标。业务范围涵盖供水、排水、市政工程、房地产开发、过江隧道、水环境治理、信息管网等多个领域。

  ■汇聚“匠心好水”文创精品  彰显文化自信

  2021年4月8日,时值武汉“解封”一周年,武水集团推出“我爱汉水1906”城市英雄系列。该系列是“漢水1906”品牌的姊妹款。

  2017年,武水集团贯彻落实“水优势是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理念,以缔造城市新名片为己任,秉承“百年匠心只为好水”的宗旨,启动了“优质瓶装水”研发项目。至此,武汉人有了产自“母亲河”长江武汉段的瓶装水——“漢水1906”。武汉长江主轴、中山大道、东湖绿道、武汉大学、昙华林等城市经典地标陆续印上瓶身。做足水文章,打造文创精品、彰显城市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武水集团不仅聚焦好水,还将目标锁定在好表上。

  在“百年武水历程展”上,上世纪50、60、70年代的老水表格外吸引目光。“这是武汉自来水事业发展历程的记录,也是城市文化沉淀”,讲解员称,从自来水表的变迁中去触摸城市不同年代的不同文化,能清晰感受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展台上还有一块崭新的智能水表,讲解员称,这不仅是武水品牌的文创精品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更是便民服务的黑科技。

  2021年,华生·汉口城市广场南区100多户高龄独居老人的家中换上了智能水表。新装的水表不仅能够实现远程用水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上传,还增加了报警功能,便于社区网格员关注独居老人状况。

  近年来,武水集团立足本土优势,弘扬“水文化”,讲好“水故事”,擦亮“武水名片”,打造了“金沙泊岸”“径水澜苑”等房地产品牌;“既济水质监测”核心竞争力品牌;供排水设施工程建设“铁军”品牌;服务民生“先模”品牌……用文创精品展现武汉城市风貌,在树立自身品牌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打开新局面。

  ■搭建智慧水务互动体验空间  触摸科技武水服务民生的智能便捷

  在科技武水体验厅,智能客服机器人——“水小宝”正与参观者热情互动,用语音“回应”着各类涉水咨询。城市供排水是居民最基本的生活要素之一,也是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武水集团聚力科技创新,驱动供排水事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武水集团提出了由“传统水务”向“智慧水务”迈进的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

  2019年,《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2022年智慧水务专项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组评审,武水集团正式开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为依托的智慧水务建设。

  集团进行了水务智能终端机、智能客服机器人“水小宝”等一系列创新产品的研发,其中机器人“水小宝”具备创新应用,能进行语音唤醒及互动功能,市民可通过互动查询水费、二次供水、水质、用水政策等。

  智慧水务的加持,让武水集团企业管控水平进一步升级,服务民生方面也取得实效。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发布,武汉市优化营商环境“获得用水”入选为标杆城市最佳实践案例。集团所属多家窗口服务单位在全市“双评议”中获得公共服务企业排名前三,两个单位先后荣获全市“双评议”十优满意单位。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武水集团坚持防疫生产两不误,开展疫情防控课题30项,撰写论文30余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疫情期间城市供水设施安全运行保障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20年度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合作成立“污水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研究基地”,完成白鹤嘴水厂中试基地建设。参与编制地方及行业标准、规范14项,获得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12项。所属汉水科技、水务环境等单位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等称号。

  同时,编制形成《华中供水应急救援保供技术》,并将创新成果应用于恩施应急供水救援,为8个国家供水应急救援基地组建以来的首次实战应急供水救援工作。

  展望未来,武水集团将提升价值链,强化重大项目突破、科技创新引领,推广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技术;拉长产业链,深入推进供排水厂站提档升级,推动产业链“补短补缺”和“上下延伸”。以对标先进、系统治理为导向,研究建设“双水源”城市和高品质饮用水区域试点工程,着力打造创新驱动的武汉水务发展模式。

  ■打造人水和谐“沉浸空间”  描绘绿色发展新蓝图

  闻不到臭味、看不到污水,目光所及的都是绿植、花卉,园林景观。风中摇曳的枝叶在阳光映照下投下浓密的树荫,加装防臭盖的生物池上方是一片银色的海洋……北湖污水处理厂,同时也是一座沉浸式的“治水科技馆”,见证城市治水思路的变迁,是创新也是实践。

  因水而兴的武汉,如今正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打造“绿色引擎”,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条矢志不移的绿色发展之路,在武水集团的具体实践中变得更加具体、清晰:

  ——北湖畔,兴建国内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收集大半个武昌地区的生活污水;

  ——南湖岸,绣球山污水泵站及进出水管道工程顺利推进,中南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及周边小区的污水收集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黄孝河、机场河上,“对症下药”展开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助力“龙须沟”一步一步变身生态廊道;

  ——立足水体治理,新建、扩建黄家湖污水处理厂、汤逊湖污水处理厂,助力长江、汉江“长治久清”;

  ——实施从水务企业向环境综合服务商逐步转型的发展战略,完成长江、沙湖水环境提升项目;

  ——走对路子,迈开步子,积极探索从明渠拓宽、截污、水生态修复、景观绿化、岸线修整等流域性治理的发展新路,绘就出高质量发展“绿色蓝图”;

  ……

  武水集团全面推行绿色运营,淘汰落后机电设备,尽可能降低因自身运营带来的环境影响。2020年12月17日,白沙洲水厂新建20万吨净水系统完工向平湖门水厂供水,平湖门水厂取水船和自来水生产工艺退出运行,成为白沙洲水厂的转压站。此举不仅优化了长江沿线的取水口布局,强化了水源地保护,同时也进一步确保了供水安全,加强了岸线资源整合。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武水集团负责人表示,走过百年仍在“赓续奋斗”的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华民族走在复兴路上。作为武汉城市供排水事业的核心企业,要充分挖掘身边红色资源,进一步传承武汉自来水事业红色基因,通过学史力行,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寻足迹、守初心、保民生、开新局。

Copyright 2021 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05010716号

长江日报:学史力行 传承武汉自来水事业红色基因

(来源:长江日报7月1日B22版 日期:2021-07-01)

  在武汉,一座建于1906年的既济水电公司水厂(今宗关水厂)内,萌芽生长的红色力量破土而出:1922年,武汉水电业第一个工会组织在这里创建;1925年,武汉水电业第一名共产党员在这里发展;1926年,武汉水电业第一个党组织在这里成立……走进“百年武水红色印记”系列展,这些历史印记清晰可循。

  百年栉风沐雨,百年披荆斩棘。武汉城投集团所属市水务集团(以下简称武水集团)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组织党员干部学好“四史”,挖掘身边红色资源,传承百年武水红色基因,涵养党员干部初心使命,以英雄城市的雄心壮志守护生命水脉,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战略,贡献武水力量。

  ■探寻水电工运光荣历史  解读红色精神密码

  既济水电公司是武水集团的前身,创办于1906年,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水电联合体企业。它的诞生,加快了武汉城市文明的进程。

  1926年,在党组织的指导下,既济水厂建立了工人夜校。刘少奇、项英、许白昊等省总工会负责人指导水电工人开展工运斗争,维护工人权益。刘少奇鼓励工友多读书:“过去我们工人受压迫,没有读书的机会。现在我们办了工人夜校,我们工人都应参加学习。有了知识将来的希望是很大的。”

  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下,武汉自来水事业发展进入“觉醒年代”。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43年间,武汉自来水事业的“觉醒者”,在“红色”引领下,坚持以水的执着、火的勇气,负重前行、化雪融冰,并在1949年的国歌声中,为武汉水电事业保留下弥足珍贵的火种。

  从“觉醒”到“扬帆”,武水人在困难中砥砺前行,始终保持先进:完成历时10年的“自来水大会战”,武汉自来水基本建设按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完成历时18年的“湖改江”供水工程,圆了武昌高校周边40万群众畅饮长江水的梦想;加快水厂新建、改扩建工程,推进供水管网互联互通,满足中心城区和新城区日益增长的供水需求;加快推进老旧小区二次供水改造,确保了最后一公里供水安全……

  “98抗洪”,武水人挺身在前,守堤防、保供水,护城市水脉;“08雪灾”“汶川地震”,武水人雷霆出击,确保城市安全供水后,又紧急驰援汶川灾区,在余震中铺设临时管道引来生命之源;“南湖渍水”,武水人勇于担当,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同时,用10个月建成江南泵站,解决了南湖内涝问题;“武汉战疫”,武水人迎难而上,将党旗插在火神山、雷神山上,打通生命水脉,实现民生、医疗用水“双保障”……

  从第一名党员到今天的2000余名党员;从第一个党支部到今天的100多个党组织,一个个身影、一次次壮举、一场场战斗,铺陈出武水集团跨越百年的发展轨迹。以红色精神贯穿与指引的履历背后,红色种子融入武水人血脉中,生根发芽。

  ■挖掘股票背后故事  诠释自来水股份制历程

  在“既济水电股票展”上,一套清朝宣统元年发行的既济水电公司第一套股票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百年前武汉自来水事业仿学西方企业制度建立“股份制”公司的最早印证。

  新中国成立前,既济水电公司共发行过三种版本的股票,其中清末1种,民国时期2种。本次展出的实物,是由武水集团档案馆从馆藏的近万件既济水电公司藏品中,精选出不同时期发行的全套股票,极其珍贵,既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人民觉醒、民族自强、文明城市的崛起,又见证了民族工商业、股份制企业在帝、官、封三座大山的重压下,生产经营曲折发展,是追寻历史风云变幻不可多得的文物。

  对“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传承与探索,武水集团与时俱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武汉自来水事业蓬勃发展,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乘风破浪。

  每一步都走得铿锵有力——1993年,由公司控股的武汉长江供水公司成立,探索出一条以股份制形式,进行经济开发区供水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的新路子;1998年,公司旗下武汉控股公司上市,成为国内最早上市的水务公司,也是武汉市城建系统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作为武汉自来水事业发源地的宗关水厂,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再次成为股份制企业的一员,一座百年水厂,以百万吨的雄姿,阔步前行;2002年,“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开始了供排水一体化、跨越式发展的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会期,武水集团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强化公司治理,拓宽产业链,聚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从水务企业向环境综合服务商逐步转型的发展战略。武汉自来水的“股份制”改革为水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1949年,武汉仅有宗关和平湖门两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10.6万吨。今天的武水集团拥有5个全资子公司、4个控股子公司,拥有10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428.7万吨;拥有11座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296万吨,各项水质指标均优于国标。业务范围涵盖供水、排水、市政工程、房地产开发、过江隧道、水环境治理、信息管网等多个领域。

  ■汇聚“匠心好水”文创精品  彰显文化自信

  2021年4月8日,时值武汉“解封”一周年,武水集团推出“我爱汉水1906”城市英雄系列。该系列是“漢水1906”品牌的姊妹款。

  2017年,武水集团贯彻落实“水优势是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理念,以缔造城市新名片为己任,秉承“百年匠心只为好水”的宗旨,启动了“优质瓶装水”研发项目。至此,武汉人有了产自“母亲河”长江武汉段的瓶装水——“漢水1906”。武汉长江主轴、中山大道、东湖绿道、武汉大学、昙华林等城市经典地标陆续印上瓶身。做足水文章,打造文创精品、彰显城市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武水集团不仅聚焦好水,还将目标锁定在好表上。

  在“百年武水历程展”上,上世纪50、60、70年代的老水表格外吸引目光。“这是武汉自来水事业发展历程的记录,也是城市文化沉淀”,讲解员称,从自来水表的变迁中去触摸城市不同年代的不同文化,能清晰感受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展台上还有一块崭新的智能水表,讲解员称,这不仅是武水品牌的文创精品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更是便民服务的黑科技。

  2021年,华生·汉口城市广场南区100多户高龄独居老人的家中换上了智能水表。新装的水表不仅能够实现远程用水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上传,还增加了报警功能,便于社区网格员关注独居老人状况。

  近年来,武水集团立足本土优势,弘扬“水文化”,讲好“水故事”,擦亮“武水名片”,打造了“金沙泊岸”“径水澜苑”等房地产品牌;“既济水质监测”核心竞争力品牌;供排水设施工程建设“铁军”品牌;服务民生“先模”品牌……用文创精品展现武汉城市风貌,在树立自身品牌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打开新局面。

  ■搭建智慧水务互动体验空间  触摸科技武水服务民生的智能便捷

  在科技武水体验厅,智能客服机器人——“水小宝”正与参观者热情互动,用语音“回应”着各类涉水咨询。城市供排水是居民最基本的生活要素之一,也是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武水集团聚力科技创新,驱动供排水事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武水集团提出了由“传统水务”向“智慧水务”迈进的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

  2019年,《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2022年智慧水务专项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组评审,武水集团正式开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为依托的智慧水务建设。

  集团进行了水务智能终端机、智能客服机器人“水小宝”等一系列创新产品的研发,其中机器人“水小宝”具备创新应用,能进行语音唤醒及互动功能,市民可通过互动查询水费、二次供水、水质、用水政策等。

  智慧水务的加持,让武水集团企业管控水平进一步升级,服务民生方面也取得实效。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发布,武汉市优化营商环境“获得用水”入选为标杆城市最佳实践案例。集团所属多家窗口服务单位在全市“双评议”中获得公共服务企业排名前三,两个单位先后荣获全市“双评议”十优满意单位。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武水集团坚持防疫生产两不误,开展疫情防控课题30项,撰写论文30余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疫情期间城市供水设施安全运行保障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20年度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合作成立“污水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研究基地”,完成白鹤嘴水厂中试基地建设。参与编制地方及行业标准、规范14项,获得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12项。所属汉水科技、水务环境等单位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等称号。

  同时,编制形成《华中供水应急救援保供技术》,并将创新成果应用于恩施应急供水救援,为8个国家供水应急救援基地组建以来的首次实战应急供水救援工作。

  展望未来,武水集团将提升价值链,强化重大项目突破、科技创新引领,推广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技术;拉长产业链,深入推进供排水厂站提档升级,推动产业链“补短补缺”和“上下延伸”。以对标先进、系统治理为导向,研究建设“双水源”城市和高品质饮用水区域试点工程,着力打造创新驱动的武汉水务发展模式。

  ■打造人水和谐“沉浸空间”  描绘绿色发展新蓝图

  闻不到臭味、看不到污水,目光所及的都是绿植、花卉,园林景观。风中摇曳的枝叶在阳光映照下投下浓密的树荫,加装防臭盖的生物池上方是一片银色的海洋……北湖污水处理厂,同时也是一座沉浸式的“治水科技馆”,见证城市治水思路的变迁,是创新也是实践。

  因水而兴的武汉,如今正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打造“绿色引擎”,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条矢志不移的绿色发展之路,在武水集团的具体实践中变得更加具体、清晰:

  ——北湖畔,兴建国内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收集大半个武昌地区的生活污水;

  ——南湖岸,绣球山污水泵站及进出水管道工程顺利推进,中南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及周边小区的污水收集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黄孝河、机场河上,“对症下药”展开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助力“龙须沟”一步一步变身生态廊道;

  ——立足水体治理,新建、扩建黄家湖污水处理厂、汤逊湖污水处理厂,助力长江、汉江“长治久清”;

  ——实施从水务企业向环境综合服务商逐步转型的发展战略,完成长江、沙湖水环境提升项目;

  ——走对路子,迈开步子,积极探索从明渠拓宽、截污、水生态修复、景观绿化、岸线修整等流域性治理的发展新路,绘就出高质量发展“绿色蓝图”;

  ……

  武水集团全面推行绿色运营,淘汰落后机电设备,尽可能降低因自身运营带来的环境影响。2020年12月17日,白沙洲水厂新建20万吨净水系统完工向平湖门水厂供水,平湖门水厂取水船和自来水生产工艺退出运行,成为白沙洲水厂的转压站。此举不仅优化了长江沿线的取水口布局,强化了水源地保护,同时也进一步确保了供水安全,加强了岸线资源整合。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武水集团负责人表示,走过百年仍在“赓续奋斗”的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华民族走在复兴路上。作为武汉城市供排水事业的核心企业,要充分挖掘身边红色资源,进一步传承武汉自来水事业红色基因,通过学史力行,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寻足迹、守初心、保民生、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