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网站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武水热点
基层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武水热点
长江日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科技攻关破解“大城市病” 市城投集团助力武汉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来源:长江日报4月2日6版     发布日期:2021-04-02

  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相继召开,4月1日,武汉市城投集团也迎来自己的2021年度科技创新工作大会,以创新、奋进的姿态,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武汉市委市政府发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动员令,提出要高水平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在武汉蓬勃发展。    2016年,市城投集团公司将科技创新工作正式纳入绩效考核,2017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成立城市建设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2019年成立集团科学技术协会,2020年出台集团《科技创新工作奖励办法(试行)》,一步一个脚印,科技创新已成常态,逐步推动广大员工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观念转变。

  作为武汉城市建设主力军,“十三五”期间,武汉市城投集团投资建设了众多工程难度大、技术水平高的重点项目,如“世界跨度最大双层悬索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武汉最大单体抽排水泵站”江南泵站、“国内规模最大”北湖污水处理厂、“国内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大东湖深隧等。目前正在建设“国内直径最大、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湖底隧道”两湖隧道,“汉江最宽桥梁”汉江湾桥。在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城投集团会同高校、科研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深入研究论证,针对难点问题逐项实施科研攻关,累计开展科研课题30余项,确保各重点项目高水平、高质量完成。

  经过5年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水气民生服务、桥梁管养、文保建筑修缮、智慧停车等领域,取得一大批具有实效的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双丰收,市级以上科学技术类奖项、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成果,从2016年的39项跃升至2020年的181项。“十三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级优秀科技成果奖15项,省级优秀科技成果奖43项,市级优秀科技成果34项,专利授权累计170余件,软件著作权累计110余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3家,市级创新企业(工作室)6家。

  2021年,市城投集团科技创新工作将继续贯彻“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理念,积极响应省、市政府科技创新工作号召,以提升企业服务管理水平和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为导向,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积极探索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力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切实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创新引领  便捷居民用水用气“最后一公里”

  2月24日下午,硚口区古田街古一社区王先生反映家中用水有异味,武汉市城投集团所属水务集团调度大厅的客户服务平台接到反馈后,下午4时33分接单,随即派单给汉口管线所,4时35分维修队接单,次日上午即处理完毕。

  以前处理居民诉求是一级一级打电话或短信,全新的客户服务平台整合了原有的供水服务热线、微信、支付宝小程序等服务渠道,极大缩减响应处理时间。平均每单处理速度快了2小时,工单流转层级从4级压缩至2级。

  2019月6月,水务集团智慧水务中心制定的《武水集团智慧水务专项规划(2018-2022)》投入建设。其中,“41111”工程包含客户服务平台、综合保障平台、调度指挥平台、集团管控平台加上“一图”(智慧水务综合支撑图)、“一云”(智慧水务混合云)、“一网”(智慧水务复合网)、“一中心”(智慧水务数据中心),现已完成“四平台”中的一平台、“一云”、“一网”建设。

  武水集团智慧水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按照智慧水务专项规划全面建成的首个平台——客户服务平台的上线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大数据分析,混合云部署、云原生等互联网前沿技术,践行互联网+水务的实际应用。其先后申报两项发明专利,获得一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入选华为云智行100客服案例。

  传统的二次供水泵房管理系统,一套只能接入约400余个二次供水泵房,且运行性能容易达到瓶颈。为满足将全市近5000个二次供水泵房整体接入一个系统的“极限”要求,水务集团采用行业领先的“云边端”技术架构来承载,实现无人化管理、实时监视、远程控制、报警处理等功能。

  武水集团智慧水务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武汉有600余个小区接入二次供水泵房管理系统,计划于今年完成接入1160个小区的目标,逐步完成老旧小区供水改造。

  不仅用水,用气也颇具科技范儿。武汉市城投集团所属武汉市燃气热力集团有限公司以解决企业和用户的痛点难点,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为目标,大力发展“智慧燃气”。

  近年来,武燃集团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获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包括智能燃气表具管理系统二期、蓝牙IC卡自助发卡系统、燃气现金自助充值机和新自助充值机项目等。所属蓝焰自动化公司被评为全市科技示范企业,燃气设计院和天然气公司被评为全市科技领跑企业。

  2020年,武燃集团系统共获得各类实用新型专利33项,软件著作权2项;参与修编国家级规范《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据蓝焰自动化公司副总经理黎剑介绍,无源蓝牙卡拥有领先全国的超薄制卡工艺,厚度不足1毫米,将蓝牙通信模块、安全模块、智能卡模块以及其他辅助电子物料都集成于燃气卡内,市民通过“一插、二连、三确认”的简单操作充值,便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在家缴费并使用。同时配套微信蓝牙圈存小程序,这是全国第一个使用微信小程序实现燃气圈存的应用。

  随着5G移动通信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应运而生,它实现了对用户燃气表具的遥测遥控。目前,天然气公司已对超过10万户居民进行了免费更换,2021年将继续推进物联网表具整体更换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  攻关城市痛点难点

  埋在地下、纵横交错的管网就像人的血管,直接关系着城市的健康。利用数字化系统直观显示管网设备所处位置、及时监控设备运行情况乃至预判和自动排除故障,是武汉市城投集团所属的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正在攻坚的课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东湖深隧项目开创了国内污水深隧传输的先河,但在深度超过30米的地下,隧道的管养和维护是个大难题。该院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确定采用压力流污水传输方式,并在地下设置强化污水预处理厂,有效防止了隧道淤积,在保证隧道安全的前提下还大大降低了建设和后期维护成本。

  武汉市雨季与汛期叠加,易发生内涝,该院专门成立水环境研究院,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和水环境治理研究,主导编制《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标准图集》,并参与了四新海绵城市示范区的设计,疏通水系循环“任督二脉”。

  雄楚大道BRT是武汉市首条快速公交系统,该院为它量身定制了一套被称为“小地铁”系统的“神经中枢”,实现精准定位、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为开通以来无事故运营提供了坚实保障。

  该院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手段,接连攻克多项城市治理难题:针对重载车辆损害路面导致的频繁修补,该院形成了重载交通道路路面解决方案,在武汉多条道路上推广应用,每年节约养护经费5亿元以上;针对城市钢箱梁桥面铺装易出现推移、拥包病害,该院联合高校开展技术攻关,先后在国内1000余座钢箱梁桥面铺装中得到应用,节约成本超过10亿元;针对城市道路检查井“肚脐眼”难题,该院逐步形成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获得十余项专利,在第七届世界军运会基础设施综合整治项目中得以应用;面对国家绿色施工、循环经济新要求,该院先后开展建筑固废资源化政策体系、全过程监管体系、再生产品技术导则研究,为武汉市全方位推进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创新主要靠人。该院规定:无论工程大小,凡运用新的思路、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而保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员工,均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自2009年获评高新技术企业以来,公司科研经费投入一直稳定在3%以上,高峰期达到5%。近五年,获得国家、部、省、市等各级各类奖项近200项,主编参编行业标准10余项,获批知识产权超120项,助力公司研发中心在省、市两级科创平台考核均获优秀级别。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武汉市政设计院将数字化作为破题的着力点,从智能交通、智慧水务、智慧桥梁、BIM技术等多个方向集中发力,筹建数字化研究中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资产大数据平台,深化BIM技术应用,让城市运行更高效,让“城市大脑”更聪明。

  “武汉停车”让市民畅享智慧出行新生活

  车主在手机上点击进入“智城慧泊”微信小程序,不仅可以查询到距离目的地最近的停车泊位,还可以快捷导航前往。同时,实现无感停车、先停后付。这是市城投集团所属武汉城投停车场公司开发的“武汉停车”智慧服务系统。

  武汉城投停车场公司副总经理钟峥嵘介绍,在市城管委和市交管局的大力支持下,目前,该系统中的停车地图已装载了武汉市1.5万个道路停车泊位和800多个停车场35万个泊位信息。从2016年9月底上线运行至今,注册用户量超过130万人。

  该公司坚持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完善智慧停车系统功能,2020年荣获“武汉市科技小巨人”称号。目前已先后推出武汉停车App,微信、支付宝小程序,还开通了微信支付分、芝麻信用,方便车主线上支付,打造“更便捷、更有温度、更贴心”的智慧出行生活。

  在停车场公司指挥中心大屏上,全市的停车地图一目了然,密密麻麻的绿点就是一个个停车泊位,点击可查看每个泊位分布的路段、剩余车位数以及每辆车的计时收费情况。

  “咸宁停车”也接入到武汉智慧停车平台。2020年,“武汉停车”成功中标咸宁市智慧停车系统项目,为其提供运营咨询和后台服务,成为国内首家城市间路内路外一体化管理的停车云平台。下一步,“武汉停车”将致力于城市间停车数据、支付渠道互联互通,届时车主只需一个App,就可在全省享停车服务。

  近年来,该公司携手高校,共同破解城市停车难题。去年,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研发智能立体停车楼监控平台,实现实时监控、故障报修、安全报警、远程操控等多种功能,成功申报市科协“校企合作创新计划”。

  今年,该公司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研发共享停车平台,在政策支持下,可将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等社会泊位纳入平台管理,实行错峰停车,提高存量泊位的利用率。

  “武汉停车”还积极开展巡检车技术研发,巡检车可实现自动识别车辆信息、实时上传道路取证信息、自动纠错等功能,过去一个巡检员管四五十个泊位,现在一台巡检车可取证200-300个泊位。

  截至目前,“武汉停车”已取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6个软件著作权。下一步,还将引入新一代NB地磁技术,增加前端设备的抗干扰能力,提高计时计费准确率;积极探索路牙、高位视频等技术,为进一步技术升级做准备。

  传承创新修古筑今  以现代技艺原汁原味再现历史

  一座城市的厚重与积淀,蕴含于老建筑当中。武汉城投房产集团所属的武汉市天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让百年老建筑重新焕发新生。

  日前,汉口历史风貌区首个项目巴公房子修缮已经启动,外墙样板已经确定。“这个‘百岁老人’历史上已经过多次修缮,为了还原真实,我们安排了10多位师傅将其外墙慢慢剥离,剥了三层以上。每天早上都要进行技术交底,比当年的汉口水塔修缮还要复杂。”武汉天时公司总经理裘维亚介绍,整个汉口历史风貌区内,该公司负责修缮的建筑有三四十处,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工匠们用自己研制的工具,对老建筑进行修复。

  “文保修缮创新工作室”于2018年底筹备建立,作为天时公司工法技艺交流基地,设在公司一楼。核心团队由裘维亚领衔,设彩绘工艺、外墙修复、雕刻工艺、木质品制作4个组,各有一位工匠大师牵头。老一辈能工巧匠以师徒结对方式,带动了20多名青年人组成高技能、高学历专业技术团队。定期开设文保课堂,并开展实操,技术比武,让近现代文保修缮得以传承。

  天时公司有着20余年文保建筑修缮施工经验,江城三大名胜黄鹤楼、古琴台、晴川阁都在其妙手之下“古建新筑,修旧如旧”。

  近年来,该公司广泛承接江汉路步行街、中山大道、沿江大道、昙华林、园博园等近百处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工程,为提升武汉历史文化品位和文物保护事业的繁荣复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时期,天时公司在潜心雕琢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大力发展新兴技术。“文保修缮创新工作室”从筹建至今承接了武汉警察博物馆修缮、昙华林核心区综合整治、市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复原、外滩荟项目咸安坊修缮等国家级、省市级文保及优保项目20余项。2019年,工作室精心筹备,组织技术骨干共同参编了武汉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

  2020年,该工作室主要确定了“仿石粉刷(水刷石、剁假石)外墙面修缮工艺的探索及应用”“优秀历史建筑清水墙修复”攻关项目,对覆盖或劣化(空鼓、裂缝等)的墙面进行分析研究,编制施工流程工艺,精细化施工。

  去年10月27日,该工作室从全市300余家工作室中脱颖而出,被武汉市总工会正式授牌命名为“武汉市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去年10月,天时公司又临危受命,对在交通事故中受损的武汉长江大桥护栏及其铸铁雕花进行修复,特别是对遗失的木棉花铸铁雕花,在难寻原始尺寸和图样的情况下,天时公司克服困难,将3D扫描仪搬到大桥另一侧,精心扫描出铸铁雕花的各项细部数据,再录入计算机,用精密度高的蜡模制造工艺,制作该构件。大桥破损处更换构件后的质感、颜色与原有风貌基本一致。

  裘维亚说:“我们利用现代技术、新材料还原再现历史,既保留老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又让其具有可识别性,修复的可逆性,并对功能进行提升,延续城市文脉。”

Copyright 2021 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05010716号

长江日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科技攻关破解“大城市病” 市城投集团助力武汉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来源:长江日报4月2日6版 日期:2021-04-02)

  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相继召开,4月1日,武汉市城投集团也迎来自己的2021年度科技创新工作大会,以创新、奋进的姿态,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武汉市委市政府发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动员令,提出要高水平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在武汉蓬勃发展。    2016年,市城投集团公司将科技创新工作正式纳入绩效考核,2017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成立城市建设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2019年成立集团科学技术协会,2020年出台集团《科技创新工作奖励办法(试行)》,一步一个脚印,科技创新已成常态,逐步推动广大员工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观念转变。

  作为武汉城市建设主力军,“十三五”期间,武汉市城投集团投资建设了众多工程难度大、技术水平高的重点项目,如“世界跨度最大双层悬索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武汉最大单体抽排水泵站”江南泵站、“国内规模最大”北湖污水处理厂、“国内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大东湖深隧等。目前正在建设“国内直径最大、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湖底隧道”两湖隧道,“汉江最宽桥梁”汉江湾桥。在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城投集团会同高校、科研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深入研究论证,针对难点问题逐项实施科研攻关,累计开展科研课题30余项,确保各重点项目高水平、高质量完成。

  经过5年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水气民生服务、桥梁管养、文保建筑修缮、智慧停车等领域,取得一大批具有实效的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双丰收,市级以上科学技术类奖项、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成果,从2016年的39项跃升至2020年的181项。“十三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级优秀科技成果奖15项,省级优秀科技成果奖43项,市级优秀科技成果34项,专利授权累计170余件,软件著作权累计110余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3家,市级创新企业(工作室)6家。

  2021年,市城投集团科技创新工作将继续贯彻“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理念,积极响应省、市政府科技创新工作号召,以提升企业服务管理水平和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为导向,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积极探索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力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切实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创新引领  便捷居民用水用气“最后一公里”

  2月24日下午,硚口区古田街古一社区王先生反映家中用水有异味,武汉市城投集团所属水务集团调度大厅的客户服务平台接到反馈后,下午4时33分接单,随即派单给汉口管线所,4时35分维修队接单,次日上午即处理完毕。

  以前处理居民诉求是一级一级打电话或短信,全新的客户服务平台整合了原有的供水服务热线、微信、支付宝小程序等服务渠道,极大缩减响应处理时间。平均每单处理速度快了2小时,工单流转层级从4级压缩至2级。

  2019月6月,水务集团智慧水务中心制定的《武水集团智慧水务专项规划(2018-2022)》投入建设。其中,“41111”工程包含客户服务平台、综合保障平台、调度指挥平台、集团管控平台加上“一图”(智慧水务综合支撑图)、“一云”(智慧水务混合云)、“一网”(智慧水务复合网)、“一中心”(智慧水务数据中心),现已完成“四平台”中的一平台、“一云”、“一网”建设。

  武水集团智慧水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按照智慧水务专项规划全面建成的首个平台——客户服务平台的上线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大数据分析,混合云部署、云原生等互联网前沿技术,践行互联网+水务的实际应用。其先后申报两项发明专利,获得一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入选华为云智行100客服案例。

  传统的二次供水泵房管理系统,一套只能接入约400余个二次供水泵房,且运行性能容易达到瓶颈。为满足将全市近5000个二次供水泵房整体接入一个系统的“极限”要求,水务集团采用行业领先的“云边端”技术架构来承载,实现无人化管理、实时监视、远程控制、报警处理等功能。

  武水集团智慧水务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武汉有600余个小区接入二次供水泵房管理系统,计划于今年完成接入1160个小区的目标,逐步完成老旧小区供水改造。

  不仅用水,用气也颇具科技范儿。武汉市城投集团所属武汉市燃气热力集团有限公司以解决企业和用户的痛点难点,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为目标,大力发展“智慧燃气”。

  近年来,武燃集团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获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包括智能燃气表具管理系统二期、蓝牙IC卡自助发卡系统、燃气现金自助充值机和新自助充值机项目等。所属蓝焰自动化公司被评为全市科技示范企业,燃气设计院和天然气公司被评为全市科技领跑企业。

  2020年,武燃集团系统共获得各类实用新型专利33项,软件著作权2项;参与修编国家级规范《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据蓝焰自动化公司副总经理黎剑介绍,无源蓝牙卡拥有领先全国的超薄制卡工艺,厚度不足1毫米,将蓝牙通信模块、安全模块、智能卡模块以及其他辅助电子物料都集成于燃气卡内,市民通过“一插、二连、三确认”的简单操作充值,便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在家缴费并使用。同时配套微信蓝牙圈存小程序,这是全国第一个使用微信小程序实现燃气圈存的应用。

  随着5G移动通信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应运而生,它实现了对用户燃气表具的遥测遥控。目前,天然气公司已对超过10万户居民进行了免费更换,2021年将继续推进物联网表具整体更换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  攻关城市痛点难点

  埋在地下、纵横交错的管网就像人的血管,直接关系着城市的健康。利用数字化系统直观显示管网设备所处位置、及时监控设备运行情况乃至预判和自动排除故障,是武汉市城投集团所属的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正在攻坚的课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东湖深隧项目开创了国内污水深隧传输的先河,但在深度超过30米的地下,隧道的管养和维护是个大难题。该院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确定采用压力流污水传输方式,并在地下设置强化污水预处理厂,有效防止了隧道淤积,在保证隧道安全的前提下还大大降低了建设和后期维护成本。

  武汉市雨季与汛期叠加,易发生内涝,该院专门成立水环境研究院,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和水环境治理研究,主导编制《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标准图集》,并参与了四新海绵城市示范区的设计,疏通水系循环“任督二脉”。

  雄楚大道BRT是武汉市首条快速公交系统,该院为它量身定制了一套被称为“小地铁”系统的“神经中枢”,实现精准定位、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为开通以来无事故运营提供了坚实保障。

  该院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手段,接连攻克多项城市治理难题:针对重载车辆损害路面导致的频繁修补,该院形成了重载交通道路路面解决方案,在武汉多条道路上推广应用,每年节约养护经费5亿元以上;针对城市钢箱梁桥面铺装易出现推移、拥包病害,该院联合高校开展技术攻关,先后在国内1000余座钢箱梁桥面铺装中得到应用,节约成本超过10亿元;针对城市道路检查井“肚脐眼”难题,该院逐步形成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获得十余项专利,在第七届世界军运会基础设施综合整治项目中得以应用;面对国家绿色施工、循环经济新要求,该院先后开展建筑固废资源化政策体系、全过程监管体系、再生产品技术导则研究,为武汉市全方位推进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创新主要靠人。该院规定:无论工程大小,凡运用新的思路、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而保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员工,均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自2009年获评高新技术企业以来,公司科研经费投入一直稳定在3%以上,高峰期达到5%。近五年,获得国家、部、省、市等各级各类奖项近200项,主编参编行业标准10余项,获批知识产权超120项,助力公司研发中心在省、市两级科创平台考核均获优秀级别。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武汉市政设计院将数字化作为破题的着力点,从智能交通、智慧水务、智慧桥梁、BIM技术等多个方向集中发力,筹建数字化研究中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资产大数据平台,深化BIM技术应用,让城市运行更高效,让“城市大脑”更聪明。

  “武汉停车”让市民畅享智慧出行新生活

  车主在手机上点击进入“智城慧泊”微信小程序,不仅可以查询到距离目的地最近的停车泊位,还可以快捷导航前往。同时,实现无感停车、先停后付。这是市城投集团所属武汉城投停车场公司开发的“武汉停车”智慧服务系统。

  武汉城投停车场公司副总经理钟峥嵘介绍,在市城管委和市交管局的大力支持下,目前,该系统中的停车地图已装载了武汉市1.5万个道路停车泊位和800多个停车场35万个泊位信息。从2016年9月底上线运行至今,注册用户量超过130万人。

  该公司坚持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完善智慧停车系统功能,2020年荣获“武汉市科技小巨人”称号。目前已先后推出武汉停车App,微信、支付宝小程序,还开通了微信支付分、芝麻信用,方便车主线上支付,打造“更便捷、更有温度、更贴心”的智慧出行生活。

  在停车场公司指挥中心大屏上,全市的停车地图一目了然,密密麻麻的绿点就是一个个停车泊位,点击可查看每个泊位分布的路段、剩余车位数以及每辆车的计时收费情况。

  “咸宁停车”也接入到武汉智慧停车平台。2020年,“武汉停车”成功中标咸宁市智慧停车系统项目,为其提供运营咨询和后台服务,成为国内首家城市间路内路外一体化管理的停车云平台。下一步,“武汉停车”将致力于城市间停车数据、支付渠道互联互通,届时车主只需一个App,就可在全省享停车服务。

  近年来,该公司携手高校,共同破解城市停车难题。去年,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研发智能立体停车楼监控平台,实现实时监控、故障报修、安全报警、远程操控等多种功能,成功申报市科协“校企合作创新计划”。

  今年,该公司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研发共享停车平台,在政策支持下,可将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等社会泊位纳入平台管理,实行错峰停车,提高存量泊位的利用率。

  “武汉停车”还积极开展巡检车技术研发,巡检车可实现自动识别车辆信息、实时上传道路取证信息、自动纠错等功能,过去一个巡检员管四五十个泊位,现在一台巡检车可取证200-300个泊位。

  截至目前,“武汉停车”已取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6个软件著作权。下一步,还将引入新一代NB地磁技术,增加前端设备的抗干扰能力,提高计时计费准确率;积极探索路牙、高位视频等技术,为进一步技术升级做准备。

  传承创新修古筑今  以现代技艺原汁原味再现历史

  一座城市的厚重与积淀,蕴含于老建筑当中。武汉城投房产集团所属的武汉市天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让百年老建筑重新焕发新生。

  日前,汉口历史风貌区首个项目巴公房子修缮已经启动,外墙样板已经确定。“这个‘百岁老人’历史上已经过多次修缮,为了还原真实,我们安排了10多位师傅将其外墙慢慢剥离,剥了三层以上。每天早上都要进行技术交底,比当年的汉口水塔修缮还要复杂。”武汉天时公司总经理裘维亚介绍,整个汉口历史风貌区内,该公司负责修缮的建筑有三四十处,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工匠们用自己研制的工具,对老建筑进行修复。

  “文保修缮创新工作室”于2018年底筹备建立,作为天时公司工法技艺交流基地,设在公司一楼。核心团队由裘维亚领衔,设彩绘工艺、外墙修复、雕刻工艺、木质品制作4个组,各有一位工匠大师牵头。老一辈能工巧匠以师徒结对方式,带动了20多名青年人组成高技能、高学历专业技术团队。定期开设文保课堂,并开展实操,技术比武,让近现代文保修缮得以传承。

  天时公司有着20余年文保建筑修缮施工经验,江城三大名胜黄鹤楼、古琴台、晴川阁都在其妙手之下“古建新筑,修旧如旧”。

  近年来,该公司广泛承接江汉路步行街、中山大道、沿江大道、昙华林、园博园等近百处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工程,为提升武汉历史文化品位和文物保护事业的繁荣复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时期,天时公司在潜心雕琢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大力发展新兴技术。“文保修缮创新工作室”从筹建至今承接了武汉警察博物馆修缮、昙华林核心区综合整治、市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复原、外滩荟项目咸安坊修缮等国家级、省市级文保及优保项目20余项。2019年,工作室精心筹备,组织技术骨干共同参编了武汉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标准》。

  2020年,该工作室主要确定了“仿石粉刷(水刷石、剁假石)外墙面修缮工艺的探索及应用”“优秀历史建筑清水墙修复”攻关项目,对覆盖或劣化(空鼓、裂缝等)的墙面进行分析研究,编制施工流程工艺,精细化施工。

  去年10月27日,该工作室从全市300余家工作室中脱颖而出,被武汉市总工会正式授牌命名为“武汉市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去年10月,天时公司又临危受命,对在交通事故中受损的武汉长江大桥护栏及其铸铁雕花进行修复,特别是对遗失的木棉花铸铁雕花,在难寻原始尺寸和图样的情况下,天时公司克服困难,将3D扫描仪搬到大桥另一侧,精心扫描出铸铁雕花的各项细部数据,再录入计算机,用精密度高的蜡模制造工艺,制作该构件。大桥破损处更换构件后的质感、颜色与原有风貌基本一致。

  裘维亚说:“我们利用现代技术、新材料还原再现历史,既保留老建筑的真实性、完整性,又让其具有可识别性,修复的可逆性,并对功能进行提升,延续城市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