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网站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武水热点
基层动态
首页 > 党群工作 > 职工艺苑
 火车的故事
来源:汉阳供水部     发布日期:2015-08-27

  我对火车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思念。

  我喜欢听火车轮子碰撞钢轨接头发出有规律的轰隆轰隆声。声音充满耳膜和周围空间,隔断一切想与外界交流的念头,在枯燥的响声中心渐渐宁静,与此同时,脑海中会不自觉地生出许多美好幻想,会去回味原来觉得甜蜜的事情,就像一个清醒的人在暗夜中会有更多的思绪活动。

   

 

  我也喜欢站在铁路边,凝视远方的火车慢慢驶近,然后是一阵狂风暴雨般的呼啸而过,再渐行渐远地驶出视野。那时,你潜意识想伸手抓住什么,生怕有自己深为挚爱的东西被疾驰的火车带走,不能再回来。

  这些习惯,是我在成长过程中无数次乘火车的身体积累反应。

  父亲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半个月或者一个月,都要带上我,那时是一个穿着蓝靛布衣的少年,从县城坐火车到几十公里外村落的集市去买米,间或买一些便宜的油、肉和粗布。父亲在县城谋得一份薪水绵薄的差事,母亲带着子女投靠过去,我们没有户口不能得到政府平价供应的粮油,必须从市场购买高出一倍的大米。买米常常要花去父亲一半多的工钱,他对钱的节俭近于苛刻,他最大的忧虑是如何用手中不多的钱买到更多的米。买米的集市在一个叫德胜的村子,约两个小时火车路程,路途边远但土地富庶,我清楚的记得县城大米一元可以买两斤八两,而德胜的大米一元可以买三斤三两。我们管坐火车叫扒火车——坐的是运送货物的火车,从不买票。这词平常从口里说得自然、顺溜、习以为常,不带有一点逃票的遮遮掩掩和心虚,也不觉得亏欠公家什么,都认为乘坐的是没有座位没有窗子没有顶棚没有电扇的货运火车就可以理直气壮不买票。火车票对于那时的生活是一笔值得思虑良久的支出,没人轻易去买一张火车票。

  买米赶早!天边晨曦刚露出一抹亮光,两个身影出现在往火车站的小路,父亲拎着扁担和装米的空蛇皮袋,我紧随其后。脚步踏在杂草上发出匆忙簌簌声在清晨旷野中格外清晰,露水粘湿裤脚生出凉意。父亲在长长货运列车中择选一节不是满载的运煤车厢。他拾一小石子,抛入货车,石子落在煤上声音和落在泥土上的声音相近,若是传出低沉嗡嗡声则表明车厢是空载。父亲告诉我不能坐空车,空车厢像大音箱,火车开动耳朵会被震得几近聩聋;装载太满的煤车也不能坐,那里没有角落空间,冷风吹脸如霜剑。火车响声里听清楚说话声极困难,父亲照例是不和我说话,坐在车厢里角落扁担上散漫着神情抽烟,那是他最放松的时候,平素的他像一台忙碌没有休止的机器,做工、家务、种地、养猪,即便是他那样勤快手脚也那样麻利,生活中仍有无尽的事情等着他去操劳。我把蛇皮袋铺开,靠在煤堆上,百无聊赖地看蓝天白云,看缓缓向后移动的大山身影。有时,我会觉得那些大山的石头和父亲的神情像极了,生硬、没有颜色、不苟言笑。他很少说自己的想法,即使生活再困难也没有听他抱怨过,似乎那些困难和我们目前的处境毫不相干。煤车很脏,我们刻意穿的粗布破旧衣裤沾满灰黑的粉尘,有一次我鼓起勇气问父亲,我们干嘛不选一节干净的货车?父亲拍拍我的头笑了:你长大了会想问题了,装煤的车刹车没危险,装其他的货物刹车会轧伤人。说完之后又是长时间的沉默。

  一列货车最后一节车厢叫守车,意为看守瞭望的车。里面有板凳也很干净,煤炉冬天里把车内烤得暖哄哄的。一同去买米的许多人会向守车员套近乎,他们更希望能进守车里有一个舒服的行程。大多数时候,套近乎起了作用,那些和我们一样拮据的人如愿以尝坐到了守车里。父亲不愿意开口求人,他从来没有向守车走去过,我觉得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和刚毅的神情,与套近乎的情境相去甚远。父亲也不羡慕别人,他只要自己能够忍受克服的,绝不向人伸手张口求助。我长大以后,曾经琢磨了很久父亲沉默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父亲讷于言语。在一起去买米的人中,因为父亲不愿意求人,无疑我们是最为艰辛的,父亲和我常常从煤车下来后,浑身脏得被别人笑称“瑶老庚”。当地人是这样称呼居住在缺水大山区里的瑶族人,他们因为缺水不常洗漱。我想,坐在煤车上的时候,父亲一定心里很愧疚让儿子和自己一起奔波,但他不知道怎么用语言宽慰儿子,更不知道用逆境道理去鼓励儿子。我的记忆中,父亲在火车上总喜欢微笑着摸我的头,他眼角是湿润的。

  彼时,卖米的就是种田的农人,几乎全部生活来自于泥土而不是买卖,仅仅是遇到治病、孩子上学等泥土不能解决的事情,才粜米换钱。距离田地越近的位置,米价越低。卖米的人多是脸膛晒得通红裤脚沾满泥土,站在米袋前守候,除了眼前的米他们似乎别无他有,没有坐的板凳,没有遮阳挡风的棚子,常常是站累了就搬块石头垫在泥土上坐歇一会,连一杆秤也要在谈好米价再从别处借来。他们眼神里充满担忧,怕喊价高了卖不出去,要重新挑米返回,又怕喊价低了卖的钱不抵流在田地的汗水。在那袋大米背后,你仿佛能看到犁田、播种、收割、晒谷的艰辛,仿佛可以听到一天劳作后喉腔里的喘气,那种终日劳动疲惫不已的神情是距离自己如此之近,让人心感悲悯,大地苍生,原是如此生之不易。

  父亲极精于农事,邻居们对父亲识米的眼力多有赞誉,乐于和父亲一道买米。选哪家米、什么价格合适,皆愿听由父亲拿主意。我惋惜自己没有能够继承父亲选米的能耐。在我独立生活后,买米也曾学着父亲抓一把米鼻子嗅嗅,也会捧上一把米对着阳光观其色泽,抑或放一粒米口中用牙齿咬嚼。但我发现,除了选米的动作本身,我并不能由这些动作判断出早稻还是晚稻、新米还是陈米,也不能评价是否肥料充足是否晒干了的水分,常常是对着眼前的各种大米,茫然不知该作何选择,全然没有父亲那种对生活了然于胸的沉静。

  买米的回程远比去程困难,父亲肩上多了一担百来斤的米。火车在德胜集市的停留时间不定,单线铁路火车一旦会车完毕又匆匆启动,父亲必须在火车暂停间隙里把米和儿子都带上车。有带着红袖章铁路工人阻拦扒火车,我们只能远远的在山脚边瞅着,火车进站时父亲神情明显紧张起来,他迅速地把米袋扛在肩上,穿过起伏不平的碎石头垒起的铁轨路基,以极快的速度攀爬上3米多高的车厢侧壁,接着又跑回扛另一袋米,中间不断地催促儿子爬上来。原本安静的小站上空,可以听到快速奔跑的脚步踩碎石的松动声,又有火车的鸣笛声,引擎的轰轰声混在一起,搅得空气中都是慌乱的味道。走过铁路的人都知道,背负重物在碎石路基行走不是件容易的事,南方人精瘦矮的小个头也让父亲扛米显得力不从心,在把米袋放过车顶的瞬间,他手脚和额头青筋暴起,肌肉因为过分用力而打抖,以致于在火车开动后很长时间他还在不停喘气。

  一次,装得鼓囊囊的米袋被撑破口子,米如沙漏一般源源流出,父亲此时正挑着担子沿铁路小跑,毫无察觉。儿子在担子后面吃力跟着,瘦小但灵活的步伐始终不被父亲拉开太远,他明亮的眼里,奔波一天买来的一粒粒大米在空中滑落,跌落到铁路石头上发出密密麻麻的清脆的“悉悉”声音,那声音很小,却刺痛了他的心。“米袋子破了!米袋子破了!”儿子稚嫩的声音是那么的竭力焦急,火车司机回头怔怔看着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父亲那双满是老茧皴裂的手慌乱的从碎石头上一捧一捧地把米聚拢放进袋子,但仍有很多米粒溜进缝隙里不见踪影。我毫不怀疑,如果有足够的时间,父亲掘地三尺也要从碎石的缝隙里找回大米,即使手上皴裂出血的口子也不能阻止他。火车启动的长鸣声传来,我催父亲上车,看到我无法忘记的场景:火车缓缓开动,父亲身影在往后走,他一脸酸楚、无奈和痛心,他仍舍不得上车,两手一小把一小把摸索抓起地上的米放入裤子口袋,直到他感觉车速越来越快了,才起身追赶火车。自那以后,父亲每次买米都用两层袋子。

  米缸在家中的角色比其它一切生活物品都要重要,我们对米缸总寄托了更多的感情、希望。父亲把买回的米倒入缸中,飘扬的米灰散发出新米的清香,他用力抽吸香味,脸上绽放出少见的笑容。我觉得米缸像一个陀螺,父亲的情绪永远围着他转。缸中的米快见底,父亲脸上也挂上忧愁,他又开始估摸着下一次怎么扒火车了。母亲空闲时间总是要去探听大米行情,哪里米色好,价格高低,她都时时挂记。逢时遇节,也有农民会粜出家中一担谷子换回酒肉,那时米最便宜,母亲便要父亲一次挑两担米回。买的米放久了,会无端的生出小小的黑米虫,打开盖子它们纷纷从米粒中向光爬出。父亲不担心米虫会吃掉米或者弄坏米。我淘米图快省事,碗里总会有一些未淘净的小米虫,父亲也不挑出随口吃下,只是吃完后叮嘱我让米晒晒太阳。米虫最怕太阳,半晌阳光就把它们赶跑了。

  父亲从来没有给我们说教浪费粮食一类话题。但每次买米颠簸在又灰又脏的火车上的经历,让我自幼觉得米是那么的弥足珍贵,不忍浪费。我常常有足够的耐心把粘在锅底的发硬的米粒慢慢刮出放入碗中,我觉得浪费那些米会让父亲和我在情感上过不去,毕竟我们为之付出的勤与劳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很多年后其他的事情都慢慢模糊淡忘,只有扒火车买米是那么的沥沥在目,仿佛发生在并不遥远的昨天。

  “扒”火车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后来不知哪一年起,铁路管理严格了,开始驱逐没有车票的人,父亲才没有再带我去买米。那时,他的手脚已经不太灵活,也不适宜“扒”火车了。

  火车在我记忆中,并没有以出游旅行的浪漫诗意的姿态出现,它是以生活拮据、买米艰难和乘车寂寥的况味嵌入到我的童年,尽管我当时并没有这些感触,只是像父亲那样认为生活理所当然的就是这样,心底从未生出过一丝抱怨。但这些经历和记忆如一滴醇酪,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发酵,让我逐渐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让我理解木讷的父亲原来也是如此地疼爱儿子。

  今年春节,我带儿子踏上回家征程。

  腊月寒风吹得脸生疼,儿子快步跟着我挤上火车。车厢里空气浑浊,人声嘈杂,逼仄的空间和不断挤进挤出的人群,让偏坐在角落一隅的儿子感觉不适,他蹙着眉头,嘴角有力的闭着,一脸烦躁,儿子没有座位,隐忍着坚持坐在临上车前带的一张折叠小板凳上。他从来没有在如此憋屈脏乱的环境中出行,拉着我的衣服不解地问:爸爸,我们为什么不坐舒服一点的火车呢?

  我摸着儿子的头,心底穿过车厢的轰轰声、穿过车外冬天萧瑟灰色的田野,回到了儿时的故乡。很久以前,那个穿蓝靛染粗布衣服的少年,也是这样问爸爸,一模一样的疑惑一模一样的神情。儿子不知道,爸爸那时经常逃票扒火车去更远处买便宜的赖以生活的大米,坐在又黑又脏的装煤货车里的感觉远比现在难受。全家人脑中思虑、劳作、生活方式几乎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内容:如何用手头不多的钱买到更多的米,生活之拮据寒碜可想而知。但是爸爸和爸爸的父辈们,没有抱怨过生活,而是胼手胝足,用一种坚毅、执着的态度去面对困苦,使得他们可以安定并且幸福渡过那个时代,至少当时大家都不觉得生活是艰难的。

  我想告诉儿子,幸福是主观的,有爱你的人在,你觉得幸福,就是真正的幸福了。眼前困难不值得难过,这些经历以后将暗化成一份你对未来生活心地宽广的从容和温馨的亲情人伦观。

  

  

  

Copyright 2021 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05010716号

 火车的故事

(来源:汉阳供水部 日期:2015-08-27)

  我对火车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思念。

  我喜欢听火车轮子碰撞钢轨接头发出有规律的轰隆轰隆声。声音充满耳膜和周围空间,隔断一切想与外界交流的念头,在枯燥的响声中心渐渐宁静,与此同时,脑海中会不自觉地生出许多美好幻想,会去回味原来觉得甜蜜的事情,就像一个清醒的人在暗夜中会有更多的思绪活动。

   

 

  我也喜欢站在铁路边,凝视远方的火车慢慢驶近,然后是一阵狂风暴雨般的呼啸而过,再渐行渐远地驶出视野。那时,你潜意识想伸手抓住什么,生怕有自己深为挚爱的东西被疾驰的火车带走,不能再回来。

  这些习惯,是我在成长过程中无数次乘火车的身体积累反应。

  父亲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半个月或者一个月,都要带上我,那时是一个穿着蓝靛布衣的少年,从县城坐火车到几十公里外村落的集市去买米,间或买一些便宜的油、肉和粗布。父亲在县城谋得一份薪水绵薄的差事,母亲带着子女投靠过去,我们没有户口不能得到政府平价供应的粮油,必须从市场购买高出一倍的大米。买米常常要花去父亲一半多的工钱,他对钱的节俭近于苛刻,他最大的忧虑是如何用手中不多的钱买到更多的米。买米的集市在一个叫德胜的村子,约两个小时火车路程,路途边远但土地富庶,我清楚的记得县城大米一元可以买两斤八两,而德胜的大米一元可以买三斤三两。我们管坐火车叫扒火车——坐的是运送货物的火车,从不买票。这词平常从口里说得自然、顺溜、习以为常,不带有一点逃票的遮遮掩掩和心虚,也不觉得亏欠公家什么,都认为乘坐的是没有座位没有窗子没有顶棚没有电扇的货运火车就可以理直气壮不买票。火车票对于那时的生活是一笔值得思虑良久的支出,没人轻易去买一张火车票。

  买米赶早!天边晨曦刚露出一抹亮光,两个身影出现在往火车站的小路,父亲拎着扁担和装米的空蛇皮袋,我紧随其后。脚步踏在杂草上发出匆忙簌簌声在清晨旷野中格外清晰,露水粘湿裤脚生出凉意。父亲在长长货运列车中择选一节不是满载的运煤车厢。他拾一小石子,抛入货车,石子落在煤上声音和落在泥土上的声音相近,若是传出低沉嗡嗡声则表明车厢是空载。父亲告诉我不能坐空车,空车厢像大音箱,火车开动耳朵会被震得几近聩聋;装载太满的煤车也不能坐,那里没有角落空间,冷风吹脸如霜剑。火车响声里听清楚说话声极困难,父亲照例是不和我说话,坐在车厢里角落扁担上散漫着神情抽烟,那是他最放松的时候,平素的他像一台忙碌没有休止的机器,做工、家务、种地、养猪,即便是他那样勤快手脚也那样麻利,生活中仍有无尽的事情等着他去操劳。我把蛇皮袋铺开,靠在煤堆上,百无聊赖地看蓝天白云,看缓缓向后移动的大山身影。有时,我会觉得那些大山的石头和父亲的神情像极了,生硬、没有颜色、不苟言笑。他很少说自己的想法,即使生活再困难也没有听他抱怨过,似乎那些困难和我们目前的处境毫不相干。煤车很脏,我们刻意穿的粗布破旧衣裤沾满灰黑的粉尘,有一次我鼓起勇气问父亲,我们干嘛不选一节干净的货车?父亲拍拍我的头笑了:你长大了会想问题了,装煤的车刹车没危险,装其他的货物刹车会轧伤人。说完之后又是长时间的沉默。

  一列货车最后一节车厢叫守车,意为看守瞭望的车。里面有板凳也很干净,煤炉冬天里把车内烤得暖哄哄的。一同去买米的许多人会向守车员套近乎,他们更希望能进守车里有一个舒服的行程。大多数时候,套近乎起了作用,那些和我们一样拮据的人如愿以尝坐到了守车里。父亲不愿意开口求人,他从来没有向守车走去过,我觉得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和刚毅的神情,与套近乎的情境相去甚远。父亲也不羡慕别人,他只要自己能够忍受克服的,绝不向人伸手张口求助。我长大以后,曾经琢磨了很久父亲沉默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父亲讷于言语。在一起去买米的人中,因为父亲不愿意求人,无疑我们是最为艰辛的,父亲和我常常从煤车下来后,浑身脏得被别人笑称“瑶老庚”。当地人是这样称呼居住在缺水大山区里的瑶族人,他们因为缺水不常洗漱。我想,坐在煤车上的时候,父亲一定心里很愧疚让儿子和自己一起奔波,但他不知道怎么用语言宽慰儿子,更不知道用逆境道理去鼓励儿子。我的记忆中,父亲在火车上总喜欢微笑着摸我的头,他眼角是湿润的。

  彼时,卖米的就是种田的农人,几乎全部生活来自于泥土而不是买卖,仅仅是遇到治病、孩子上学等泥土不能解决的事情,才粜米换钱。距离田地越近的位置,米价越低。卖米的人多是脸膛晒得通红裤脚沾满泥土,站在米袋前守候,除了眼前的米他们似乎别无他有,没有坐的板凳,没有遮阳挡风的棚子,常常是站累了就搬块石头垫在泥土上坐歇一会,连一杆秤也要在谈好米价再从别处借来。他们眼神里充满担忧,怕喊价高了卖不出去,要重新挑米返回,又怕喊价低了卖的钱不抵流在田地的汗水。在那袋大米背后,你仿佛能看到犁田、播种、收割、晒谷的艰辛,仿佛可以听到一天劳作后喉腔里的喘气,那种终日劳动疲惫不已的神情是距离自己如此之近,让人心感悲悯,大地苍生,原是如此生之不易。

  父亲极精于农事,邻居们对父亲识米的眼力多有赞誉,乐于和父亲一道买米。选哪家米、什么价格合适,皆愿听由父亲拿主意。我惋惜自己没有能够继承父亲选米的能耐。在我独立生活后,买米也曾学着父亲抓一把米鼻子嗅嗅,也会捧上一把米对着阳光观其色泽,抑或放一粒米口中用牙齿咬嚼。但我发现,除了选米的动作本身,我并不能由这些动作判断出早稻还是晚稻、新米还是陈米,也不能评价是否肥料充足是否晒干了的水分,常常是对着眼前的各种大米,茫然不知该作何选择,全然没有父亲那种对生活了然于胸的沉静。

  买米的回程远比去程困难,父亲肩上多了一担百来斤的米。火车在德胜集市的停留时间不定,单线铁路火车一旦会车完毕又匆匆启动,父亲必须在火车暂停间隙里把米和儿子都带上车。有带着红袖章铁路工人阻拦扒火车,我们只能远远的在山脚边瞅着,火车进站时父亲神情明显紧张起来,他迅速地把米袋扛在肩上,穿过起伏不平的碎石头垒起的铁轨路基,以极快的速度攀爬上3米多高的车厢侧壁,接着又跑回扛另一袋米,中间不断地催促儿子爬上来。原本安静的小站上空,可以听到快速奔跑的脚步踩碎石的松动声,又有火车的鸣笛声,引擎的轰轰声混在一起,搅得空气中都是慌乱的味道。走过铁路的人都知道,背负重物在碎石路基行走不是件容易的事,南方人精瘦矮的小个头也让父亲扛米显得力不从心,在把米袋放过车顶的瞬间,他手脚和额头青筋暴起,肌肉因为过分用力而打抖,以致于在火车开动后很长时间他还在不停喘气。

  一次,装得鼓囊囊的米袋被撑破口子,米如沙漏一般源源流出,父亲此时正挑着担子沿铁路小跑,毫无察觉。儿子在担子后面吃力跟着,瘦小但灵活的步伐始终不被父亲拉开太远,他明亮的眼里,奔波一天买来的一粒粒大米在空中滑落,跌落到铁路石头上发出密密麻麻的清脆的“悉悉”声音,那声音很小,却刺痛了他的心。“米袋子破了!米袋子破了!”儿子稚嫩的声音是那么的竭力焦急,火车司机回头怔怔看着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父亲那双满是老茧皴裂的手慌乱的从碎石头上一捧一捧地把米聚拢放进袋子,但仍有很多米粒溜进缝隙里不见踪影。我毫不怀疑,如果有足够的时间,父亲掘地三尺也要从碎石的缝隙里找回大米,即使手上皴裂出血的口子也不能阻止他。火车启动的长鸣声传来,我催父亲上车,看到我无法忘记的场景:火车缓缓开动,父亲身影在往后走,他一脸酸楚、无奈和痛心,他仍舍不得上车,两手一小把一小把摸索抓起地上的米放入裤子口袋,直到他感觉车速越来越快了,才起身追赶火车。自那以后,父亲每次买米都用两层袋子。

  米缸在家中的角色比其它一切生活物品都要重要,我们对米缸总寄托了更多的感情、希望。父亲把买回的米倒入缸中,飘扬的米灰散发出新米的清香,他用力抽吸香味,脸上绽放出少见的笑容。我觉得米缸像一个陀螺,父亲的情绪永远围着他转。缸中的米快见底,父亲脸上也挂上忧愁,他又开始估摸着下一次怎么扒火车了。母亲空闲时间总是要去探听大米行情,哪里米色好,价格高低,她都时时挂记。逢时遇节,也有农民会粜出家中一担谷子换回酒肉,那时米最便宜,母亲便要父亲一次挑两担米回。买的米放久了,会无端的生出小小的黑米虫,打开盖子它们纷纷从米粒中向光爬出。父亲不担心米虫会吃掉米或者弄坏米。我淘米图快省事,碗里总会有一些未淘净的小米虫,父亲也不挑出随口吃下,只是吃完后叮嘱我让米晒晒太阳。米虫最怕太阳,半晌阳光就把它们赶跑了。

  父亲从来没有给我们说教浪费粮食一类话题。但每次买米颠簸在又灰又脏的火车上的经历,让我自幼觉得米是那么的弥足珍贵,不忍浪费。我常常有足够的耐心把粘在锅底的发硬的米粒慢慢刮出放入碗中,我觉得浪费那些米会让父亲和我在情感上过不去,毕竟我们为之付出的勤与劳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很多年后其他的事情都慢慢模糊淡忘,只有扒火车买米是那么的沥沥在目,仿佛发生在并不遥远的昨天。

  “扒”火车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后来不知哪一年起,铁路管理严格了,开始驱逐没有车票的人,父亲才没有再带我去买米。那时,他的手脚已经不太灵活,也不适宜“扒”火车了。

  火车在我记忆中,并没有以出游旅行的浪漫诗意的姿态出现,它是以生活拮据、买米艰难和乘车寂寥的况味嵌入到我的童年,尽管我当时并没有这些感触,只是像父亲那样认为生活理所当然的就是这样,心底从未生出过一丝抱怨。但这些经历和记忆如一滴醇酪,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发酵,让我逐渐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让我理解木讷的父亲原来也是如此地疼爱儿子。

  今年春节,我带儿子踏上回家征程。

  腊月寒风吹得脸生疼,儿子快步跟着我挤上火车。车厢里空气浑浊,人声嘈杂,逼仄的空间和不断挤进挤出的人群,让偏坐在角落一隅的儿子感觉不适,他蹙着眉头,嘴角有力的闭着,一脸烦躁,儿子没有座位,隐忍着坚持坐在临上车前带的一张折叠小板凳上。他从来没有在如此憋屈脏乱的环境中出行,拉着我的衣服不解地问:爸爸,我们为什么不坐舒服一点的火车呢?

  我摸着儿子的头,心底穿过车厢的轰轰声、穿过车外冬天萧瑟灰色的田野,回到了儿时的故乡。很久以前,那个穿蓝靛染粗布衣服的少年,也是这样问爸爸,一模一样的疑惑一模一样的神情。儿子不知道,爸爸那时经常逃票扒火车去更远处买便宜的赖以生活的大米,坐在又黑又脏的装煤货车里的感觉远比现在难受。全家人脑中思虑、劳作、生活方式几乎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内容:如何用手头不多的钱买到更多的米,生活之拮据寒碜可想而知。但是爸爸和爸爸的父辈们,没有抱怨过生活,而是胼手胝足,用一种坚毅、执着的态度去面对困苦,使得他们可以安定并且幸福渡过那个时代,至少当时大家都不觉得生活是艰难的。

  我想告诉儿子,幸福是主观的,有爱你的人在,你觉得幸福,就是真正的幸福了。眼前困难不值得难过,这些经历以后将暗化成一份你对未来生活心地宽广的从容和温馨的亲情人伦观。